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

台灣成功者“不務正業”

台灣成功者“不務正業”

07/21/2003/15:11
華夏經緯網

   
公司副董事長同時還是作家

    台灣明基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在紐約搭乘飛機時,忽然發現一座新修的機場是貝殼式建築,內部沒有什麼支柱,採光又很好。為了解其中的奧妙,他給自己佈置了一個新功課,就是學習貝殼式機場的建築原理。明基集團旗下公司沒有一家與建築有關,為什麼每天日程排得滿滿的李焜耀會有興趣學習建築呢?相比之下,台灣英業達電子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就更加“不務正業”了。他的另一個身份居然是作家。溫世仁規定,自己每3個月就要集中學習一個主題,再通過出版的壓力督促自己寫書。
   
    目前,台灣有很多精英都在進行跨領域學習和研究,“不務正業”正逐漸成為社會的一種潮流。
   
讀書已成為台灣人的一種生活態度

    “不務正業”的理論認為,要想在科技時代生存,除具備一項專長外,還必須增加另一門知識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學習。從書籍的銷售數字,可以看出目前台灣社會讀書的氛圍相當濃。雖然經濟不景氣已經超過3年,但台灣人的讀書熱絲毫沒有降溫。台灣著名的誠品書局副總經理廖美立認為,讀書已成為台灣人的一種生活態度。去年,台灣一共出版了4萬種圖書。
   
    台灣社會的第二股熱潮就是EMBA(高級主管管理碩士)學院如雨後春筍般成立。自7年前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開設第一個EMBA課程以來,企業白領揹書包回學校唸書的熱度就一直未減。
   
    這兩股熱潮的背後,反映了一個非常深刻的社會問題,即工作複雜程度的提高直接引發企業對跨領域人才的需求。台灣政治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連續4年承辦臺“經濟部”“跨領域科技管理研習班”,在120個招生名額中,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科技背景。在他們看來,工程師如果沒有美學素養,就做不出富有創意的手機或筆記本電腦;管理人員不懂技術,就不容易推銷產品。
   
逆境造就“不務正業者”

    台灣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通過觀察發現,“台灣上班族最致命的缺陷,就是有SKILL(技能),沒有STYLE(風格)”。近十年來,台灣上班族的個性成熟度雖然有所提升,但十分緩慢。很多成功人士在發展過程中不約而同地遭遇瓶頸。為了突破障礙,他們又不約而同地選擇了“不務正業”。
   
    台灣知名的打擊樂音樂家、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朱宗慶在大學教音樂20多年,兩年前,他重新回到學校——報考臺大管理學院學習EMBA課程,因為他在轉變成為藝術管理人的過程中遇到了挫折。朱宗慶的同學池啟瑞是醫生,同時也是中和龍佑醫院的院長。在從醫生到院長的轉變過程中,他面臨著瓶頸,“以為當院長就是賺錢,其實並非如此。最糟糕的是,自己還找不到原因”。於是,他決定跨領域學習管理。如今,他已經學會用財務數字找出管理的死角,為醫院節省了20%的成本。
   
    美商惠悅公司副總經理周淑媛5年前就已是公司首席精算師,後來她到哈佛大學和斯坦佛大學進修,跨入人力資源領域。周淑媛說:“精算師的訓練是要求非常精準,所以我們做事往往都需要一個框框。而人力資源領域一點都不合邏輯。”通過實踐,她目前已經學會用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。
   
    對於這種“不務正業獲得成功”的現象,臺大心理學教授鄭昭明說:“根據心理學理論,兩個或多個領域知識的激蕩的確能啟迪一個人的心智潛能,提煉出更廣的知識度和更大的創造力。”(董新峰)
   
    7月21日《環球時報》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